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

最好你忘掉我 英國鋼琴大師John Lill

若果上世紀九十年代你已經常出入文化中心,那麼John Lill這個名字你肯定不會陌生。他在港樂的艾德敦年代經常來港演出,但隨著港樂由「荷蘭幫」任藝術總監,John Lill過去十年都再沒來過香港。最近,在「小交」邀請下,這位英國國寶級鋼琴家,才終於在近七十之齡重訪舊地。

上周三的演出,大會堂座無虛席,大師以乾淨、均稱、不浮誇的琴音,將貝多芬第一協奏曲彈得優雅異常,滿室燦然,果不負「貝多芬最佳演繹者」之名。完場時,很多人排隊向大師索取簽名和合照,粉絲絕不比「賣樣」的年輕音樂家少!印證「老而彌堅」這句話。

John Lill年輕時已享盛名:18歲,英國debut彈拉赫曼尼諾夫第三,兩個月後獲指揮Beecham的夫人邀請彈貝多芬皇帝協奏曲,技驚四座;26歲,奪得著名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冠軍(和Vladimir Krainev共享冠軍),自此事業更創高峰。五十多年來,他彈過的鋼琴協奏曲超過八十首,並經常參與BBC Proms音樂節。

上周有幸和大師做專訪,最初以為身型魁梧、擁有一雙大手和CBE勛銜的他是嚴肅紳士,沒想到私底下的他,健談好玩,說話充滿英式智慧和幽默。

雖然John也灌錄過Prokofiev全套奏鳴曲和Rachmaninov全套鋼琴協奏曲,但人們最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全套貝多芬奏鳴曲。他曾在英、美、日彈過貝多芬sonata cycle,今年稍後也會在倫敦和曼切斯特彈,預祝明年七十大壽。「如果要選的話,貝多芬確是我favourite。他是音樂界的super genius。偉大的人會admire山頂,並將之描繪得很美,但貝多芬的音樂就像來到山頂後,瞥見山的另一面。」

能以英國鋼琴家身份在最「蝦」人彈的貝多芬範疇佔一席位,絕不簡單。事實上,John是少數依然強調「隱去自己」的鋼琴家,和內斂的德奧作品不謀而合。「我相信演奏者只是一個中介,就像一台translation machine。我的任務是將作曲家寫的東西重現(re-create),因此我越少介入越好。大家經常談『詮釋』(interpretation),我不知是何意思。It has to be the way the score is written。」

英國《獨立報》曾以「unforced, unselfconscious beauty」來形容他的琴音,說的就是這種隱去自己、渾然天成的音樂處理。這也正是John Lill最精彩之處。「如果觀眾聽完演出後跟我說『what a marvellous pianist!』那對我是沒意思的,因為彈得好是應份的。但若他說『what a marvelous piece!』的話,that means much to me!我最想觀眾忘記我,只專注於作品本身。」

追求「重現」音樂、忠於「原著」,在人人認為「作家已死」的今天也許顯得老土,但能夠做得到的話,特別令聽眾動容。「最重要是捕捉作曲家創作那刻所湧現的靈感,而不是之後的想法。譬如貝多芬曾被問及某首交響曲的某一段,應是大聲還是細聲,但他已記不起來。又譬Rachmaninov,他自己彈第二鋼琴協奏曲時,速度極快,但譜上寫的是moderato。我prefer按他譜上要求彈。」他又批評很多人彈蕭邦時「太自由」,使用太多彈性速度,「這令整個作品lost shape。Beecham某次和年輕女鋼琴家排練舒曼時,便跟她說:請留意這是一隊orchestra, not an elastic band!」

John Lill對音樂的看法,相信也跟他的「靈異」經驗有關。他曾宣稱,演奏時可直接和已故作曲家(如貝多芬)溝通,在他們「指導」下彈出作品本來意思。聽來很玄,向大師求證,他解釋:「這很難用文字形容。Music starts when words stop。大致是這樣:彈得好時,我會去到另一個維度(dimension),能強烈感受到那些作曲家的心靈,好像聽到他們說話般。」

「其實人人都能接收這股強大的力量,只要願意靜下來、放鬆自己,而不是以聲音或毒品來逃避它。所以我每次演出前,都insist有兩小時靜默獨處時間,就算只有十五分鐘都可以。我閉起眼睛contemplate,empty my mind,將所有塵俗繁瑣(earthbound trivia)拋開,準備好接收來外界力量。」如此說來,是類似佛教禪修的演前準備,讓John Lill得以用最純粹的心靈去感受作曲家的意圖,彈出富含深度的音樂?

大師的經歷,更讓他相信人死後心靈不滅,問他是否基督徒?「我不屬於任何man-made religion,因宗教曾造成數以萬人死亡。我相信,only one reality await us all。當有人失去親人時,我會和他們分享我的經歷,但我已學懂不和傳媒談這個,因為他們會將事情大肆渲染,令你看來像瘋子。」果然是絕世高人──不論音樂上還是人生哲理上。

John Lill琴技一流,快速樂段粒粒音清脆玲瓏,閒雅淡定,時間彷彿慢了下來。但琴技不是最重要,「以前做比賽評審,有些人彈得很accurate很polish(但卻呆板),我會想:今晚去邊食飯好?另一個人可能彈錯音,卻像磁鐵般吸引我。」彈琴和所有藝術一樣,能感動人才是王道罷,惜太多人將彈得快、彈得準等同好。John說,現在已甚少做評審,皆因他的意見常和其他評審相反。

大師很少聽後輩演出,但他很讚賞Kissin,「彈俄國作品特別到家。」但他慨嘆:「太多鋼琴家將琴視作typewriter,或電腦keyboard。真的,所以我沒有太多pianists 朋友,因為他們總在談technique,悶死人!世上還有很多有趣事情呀。」John的嗜好廣泛,「我很喜歡大自然。我家周圍是平原,人煙罕至,我常外出散步,有時會步行半小時到倫敦市中心。以前我常和叔叔遠足,住在小cottage裡,我們是radio ham(無線電發燒友),會用無線電在山上溝通。」不過,此嗜好現已蛻變,「現在我愛尋找最新的electronic gadgets,所以我很喜歡香港!」

對世界充滿好奇,常懷赤子心,絕對是進入藝術的不二法門。(U Magazine,2013年10月)

沒有留言: